红酒世界2018波尔多期酒品鉴:欧颂酒庄
在各方协调和努力下达成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确定合作基本方向,符合各方长期发展的共同利益。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史宝银|王东昱 杨正国)。采摘、筛选、烘干、包装,从田间劳作到加工车间,村民们正在趁天抢时,加快金银花成品进度……5月18日,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朱古洞乡秦庄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如今,走出家门就有事做、有活干、有钱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秦庄村村民冯光美一边采摘一边告诉说:在家门口干活,不耽误做饭、接学生,每天还能挣100多块钱贴补家用特色产业种植与加工,是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采摘、筛选、烘干、包装,从田间劳作到加工车间,村民们正在趁天抢时,加快金银花成品进度……5月18日,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朱古洞乡秦庄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正在与驻马店‘中国药谷制药企业进行洽谈合作。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史宝银|王东昱 杨正国)。秦庄村村民冯光美一边采摘一边告诉说:在家门口干活,不耽误做饭、接学生,每天还能挣100多块钱贴补家用。受访者供图培育农田里的生物多样性——这正是戴庄探索生态农业的生动写照。
最初,村里引进生长期短、病虫害轻、需肥量少的越光稻新品种,并试种成功。受访者供图十几年来,在农业部门、农技人员和农户的共同探索下,形成了戴庄生态农业发展的几件法宝。戴庄白沙越光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航拍照片。引进水花生甲虫,控制水花生杂草蔓延。
培育句容土蜜蜂,为果蔬授粉……对地处丘陵地带、水网密集的村落来说,一些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能有效改善水质和土壤。这里的水稻田已经10多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了。
农户彭玉洪农场里循环种养的小景观引人入胜:把米酿成米酒,余下的酒糟做成黑猪饲料,黑猪粪便堆肥给桃树,散养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鸡粪、鸭粪同样化作肥料……在戴庄,全村10.35平方公里范围实行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稻-草-畜禽、果-草-畜禽轮间作,呈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大景观。第三件法宝是创建运营有机农业合作社。第一件法宝是引进培育有机品种。近年来,还发现了野生娃娃鱼和猕猴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群落。
戴庄欢迎昆虫等小动物来此安家。在长三角不少大型商超,原产自戴庄的有机稻米、蔬菜、米酒等农副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新华社记者刘宇轩摄据统计,戴庄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2022年的4万元。这样的成绩,让赵亚夫和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镇江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更加深信:不能再重走以严重破坏自然禀赋为代价,依赖农药化肥高投入、高消耗转换高产量的老路,要因地制宜蹚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新路。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指着刚下地不久的秧苗向大家介绍。戴庄引进螳螂卵块、青蛙,替代农药进行灭虫。
戴庄的稻田,目前已完成插秧。戴庄还引进30多种适应当地生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品种和新物种,如鲜食玉米、高粱、土种蜜蜂、梅山猪、苏禽鸡……戴庄村民将野生娃娃鱼送至野生动物保护站。
据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此前调查,村里有机稻田夏季发现动物10纲31目130种,比邻村稻田高出6倍多。临近小满时节,走进戴庄的白沙越光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虫鸣蛙声不绝于耳。戴庄村党委书记、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伟超说,合作社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创建了区域品牌,拓宽了销售渠道,帮农户端牢生态饭碗。合作社成立以来,戴庄村集体收入从负债80万元逐步提高到年收入40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据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芮东明测算,得益于循环种养,戴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过去的1%左右,提升到平均2%。在农技专家看来,水稻田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繁多的物种形成稳定的食物链,有益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戴庄农田里发现的部分害虫天敌。但是,不用农药和化肥,能否保障粮食产量和效益,端牢饭碗?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一串数字揭开谜底——戴庄化肥年施用量从17年前的亩均160斤逐步降至零,粮食亩产量稳步增至1000斤以上,亩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
这次峰会取得了哪些成果,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5月20日)的节目为您解读。所以此时涉及未来发展,在与中亚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当中,是希望能够产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共同繁荣,在合作过程当中实现互利共赢。
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亚提出四点主张,就如何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并就怎样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提出八点建议。历史、现实与未来在这里交织,绘就一幅中国同中亚世代合作的恢宏画卷。
我们将以世代友好为根本点,积极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多边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建立3年来的首次峰会,在中国中亚关系史上树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苏晓晖:这场主场外交非常成功,体现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落实,体现出中国—中亚关系确实是中国一直希望能够打造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尤其是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成为了重要示范。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指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
那么对于这些负面因素要通过守望相助来进行应对,才能够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西安,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此次峰会为这个机制开了个好头。
双方重申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尊重彼此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内政。苏晓晖:我们看到地区、国际形势仍然有巨大的变数,在这种变乱交织的背景之下,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突显出的是团结合作、命运与共。
这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完整、集中、系统向国际社会阐述对中亚外交政策,得到了中亚各国元首的高度赞同和热烈响应,也为我们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未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将持续提升经贸、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水平,培育金融、绿色低碳、减贫、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新增长点。中亚,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就峰会成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峰会全程洋溢着亲密友好、团结互信的氛围,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往来续写历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谱写新章。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为深化互利共赢开辟了新前景,包括扩大双方经贸合作,升级双边投资协定,推进中吉乌铁路项目,加快互设文化中心,推动开行面向中亚的人文旅游专列,等等。这些新机制、新平台的建立,必将为扩大中国—中亚各层级交往,深化全方位合作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和中亚国家乘合作之舟,扬时代之帆,必将在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新航程上乘风破浪、携手前行。坚持守望相助是出发点,那么坚持共同发展则是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落脚点。
各方商定将以举办此次峰会为契机,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间举办。丁晓星:对于中亚国家来讲,中国是一个超大的市场,而且我们山水相连,有着地理上的合作优势。